今天日期:
全站搜索:    
· 首页_社员风采
土地之子-记九三学社社员赵德柱
发布:2018-11-08 来源: 浏览:48658

无数的针芒撒下,扎伤了我的眼睛,还有心。这天地只有也只有我,还在和土地说着说不完的话

题记

       赵德柱,一个在滇东红土地上长大的汉子,有着典型的高原性格、沉稳、坚韧、宽厚,最重要的是,他深深地热爱着这片生养自己的红土地。


       六八年出生的他,扎根在曲靖马龙县的农业战线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是马龙县农业局土肥站站长,政协曲靖市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曲靖市委机关支社主委,马龙县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农业推广研究员。他是远近闻名的“洋芋专家"'带动群众科学种田的“致富能手”,勇于钻研的“创新人物'',关于他,有很多故事。


“民以食为天” 就是我的使命

       和很多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赵德柱在孩提时代目睹了家人和乡亲们吃不饱肚子的艰难。自那时起,他心中就立下了一个志向:让父母家人和乡亲们都过上饱足安康的生活。为此,在后来的求学之路上,他选择了就读云南省农业学校土化专业。选择决定命运,谁也想不到,因为他的追求,滇东红土地的未来又增加了一名农业科研的能手。

1989年,刚工作一年的他,就被局领导安排到通泉镇白坡村蹲点,吃住在农户家,指导农户科学种田。当地农民向他反映地里的臭草对小麦危害极大,这种草牛、猪吃后排出的牛粪、猪屎都会长出臭草,无法防治造成小麦减产达40-80%,个别地块颗粒无收。他回到单位后找杂草方面的书仔细研读。经过查证,这是一种恶性杂草,学名“大爪草”,是一种对小麦危害极强的杂草,而且种子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前辈们做了很多试验,都没有效果,能杀死大爪草的药,小麦也一起杀死了,这还不如不防治。1990年秋,他从昆明买了九种除草剂回来搞试验,先划出小区,种上小麦后,每天都到地里看大爪草的出苗情况,刚好到了第七天,大爪草已出苗,但这不是最好的除草时间,又过了十天,这时候大爪草已长出十几个叶,正是除草的最佳时期。他把九种农药按照试验设计方案喷到不同的小区。过了七天,发现有三个小区的大爪草叶子变黄快死了,但再过两天去看,小麦也死了,和前辈们的结果一样,他看后很是伤心,几天都无精打采。但他没有灰心,既然是农民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找到了省农科院的杂草专家,专家介绍了几种国外的农药,他找到了德国拜尔公司,购到了四种对小麦安全的除草剂,1991年秋又试验,终于筛选出“巨星”这种除草效果好,对小麦也安全的农药。该村的老百姓听说后欣喜若狂,当年就家家开始使用这种农药,效果非常显著。1991年向全县推广该技术至今。共为马龙全县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该项目获曲靖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初出茅庐的他,注定会成为农业战线上不平凡的一个兵。

“农民的事就是我的事”

       赵德柱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对待。2002年,当时马龙县的马铃薯不好卖,都要拉到马龙县城仅有的农贸市场才卖得掉,每天只卖得了3-4吨,农户多余的只有喂猪,没有经济效益。他知道后心急如焚,多方奔走,找到了外省在陆良收购马铃薯的老板,并联系了重庆、广东、广西、黑龙江的几个收购马铃薯的老板到马龙来看马铃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每一个老板就从马龙收购走马铃薯500多吨。从此以后来马龙收购马铃薯的老板逐年增多,2004年后每年有二十多个老板到马龙收购马铃薯,每年销售马铃薯2万吨左右,解决了马龙县农民以前马铃薯难卖的局面,并把马龙县的马铃薯远销到香港、广东、广西、上海、重庆,出口到越南、泰国等地,为马龙县农民每年增收1000多万元。

       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促使赵德柱尽心竭力地为农民增收进行科研攻关,多年来,他主持承担的农业科研项目成效显著,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2005年至2008年,他主持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全县累计完成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面积10.03万亩,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增总产量4028.2987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417万元,新增纯收益1711.299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43,   推广费投资收益率13.36,农民得益率3.83。

       2006年至2011年,他主持的菜用型高产马铃薯“合作3810"选育及应用项目,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增鲜薯总产量14165.5万千克,新增总产值9915.9万元,新增纯收益6984.58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38,推广费投资收益率55.9,农民得益率3.84。

       科技是生产的助推器,赵德柱带给广大农民的是切切实实的好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不打塘,咋个种洋芋嘛”

       2003年的秋天,正是马铃薯收获的季节,赵德柱下乡到马龙县月望乡范家新屯村,看到地里挖出的马铃薯,有六分之一的烂薯,而且家家户户的都一样。经过检查,是得了青枯病,青枯病是马铃薯种植常见的病害。他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他发现,要最大限度防止这种病害发生,控制泥土的水分非常重要,他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可否不打塘种马铃薯呢?因为读书时教科书上讲到,要想获得马铃薯高产,就必须打塘种马铃薯,而且要深播,从参加工作到现在10多年也一直这样种马铃薯。但他尝试突破前人的技术,从2004年起,从深挖30公分,到25公分、15公分、10公分、不打塘种马铃薯试验研究,他抓紧每年小春、大春时节进行试验,4年后,他研发出了浅种马铃薯的技术。和传统技术相比,这种浅种的技术很难得到老百姓的认可。2008年底,他把这种新的种植技术带到马龙县纳章村进行推广,“不打塘,咋个种洋苹嘛",当时,许多农户都不敢轻易冒险尝试,他们认为,马铃薯种得深收成才会好。顶着压力,他在纳章村的300亩农田上进行试种,刚开始,田间地头的洋苹苗很瘦弱,一时间议论纷纷,但他相信自己的试验结果,整整半年,他都守在这片土地上。收获马铃薯的那天,全村人都来看,比过年那会儿还热闹,当一个个光滑个大的红皮马铃薯从泥土里翻滚出来时,村民们惊呆了,不仅产量翻番,而且几乎一个坏掉的马铃薯都没有,最大一个马铃薯1.6千克,最高亩产4216千克。很快,浅种马铃薯的方式在马龙全县推广,推广面积10.03万亩,新增总产量约4028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417万元。浅种马铃薯品种好,产量高,农民种植洋芋的积极性格外高涨,来自广东、广西以及云南本地马铃薯加工厂的订单源源不断。

       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这是赵德柱的性格,也是他在洋芋种植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原因。

”成功的要诀在于学习、实践、请教、灵感”

       赵德柱从一个只有中专文化的农业科技人员,硬是靠自学取得了专科、本科文凭,为的都是提升自己在农业科研上的能力。他每天几乎都要到田间地头观察记载农作物的长势、工程的建设情况,晚上回来就整理、分析数据,不懂的就在书本上、网上学习,再不懂的就向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请教。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获得了腾飞的双翼,在农业科研上飞得越来越高。

       2009年,赵德柱带着科研小组攻克万寿菊废水污染的难题。万寿菊初加工后的废水对庄稼的破坏力很大,废水也成了当地环境污染的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发现废水对庄稼的破坏力是因为发酵不完全引起的。随后,他进行了数次发酵菌试验、石灰水中和调节试验,2010年,他成功将废水变成了肥水,如今,马龙县区域内每年处理废水8000吨,很多果园使用肥水灌溉果园,变废为宝。

       2009年至2012年,赵德柱主持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效果显著。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四种农作物3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共节本增效1093万元,平均亩节本增效33.12元。最重要是减少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降低了化肥对土壤的破坏,减少了面源污染,保护生态。

       2011年至2012年,他主持的总投资3500万元的马龙县大坝塘片区1.3万亩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项目,通过多项科研攻关,改进多项工程措施,达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目标,种植蔬菜1450亩,种植食用玫瑰花1000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6月20日,承接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现场会,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现场的充分肯定,并承接了全省土肥工作现场会,共接待全省各级现场会31场。2013年4月26日,主持的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接待了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的全国水肥一体化现场观摩会160人,得到了首席专家彭世琪的肯定,她说“没想到你们云南还搞得这么好”。

“用技术真正让农民增收致富是我最大的愿望”

       赵德柱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若追求、大胆创新、勇挚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二十多项,一步步成长为曲靖市杰出的农业科科技工作者,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车厘子种植技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在全省农业系统都小有名气。他在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方面,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主持的农业推广应用项目2项获省农业厅表彰,5项获曲靖市科技进步奖表彰。他于1995年获农业部司法部"安都杯"农业两法知识竞赛三等奖,2012年获曲靖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首届曲靖市十大创新人物奖,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首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和曲靖市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奖。1996年9月,被首届曲靖地区选拔优秀青年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破格评定为农艺师;2005年8月,又被云南省选拔优秀青年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破格评定为高级农艺师;2012年12月晋升为农业推广研究员,是全省县级土肥站唯一一个土肥研究员。

       赵德柱说:“我们衣科人员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我们的技术真正让农民增收致富。”

       为此,他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让他们不要走弯路。同时他还把马铃薯种植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车厘子种植技术、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向全省交流。由于他工作的突出表现,马龙县农业局领导有四次推荐他报先进个人,都被他谢绝了,他说要让其他同志也有获奖机会。成功虽带给了他许多的荣耀和光环,可他却从不以权威自居,从不摆架子,待人坦诚。在单位上,他经常组织研讨,鼓励大家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他经常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交流,十分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往往在这种时候,他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地请教问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支社主委,他认真完成九三曲靖市委下达的任务,组织开展支社活动形式多样,深得社员的赞赏。他积极撰写提案,2011年1月,被评为九三学社云南省委2009年至2010年社务工作先进社员。他先后提交市政协提案36个,议政发言交流材料7篇,界别联组发言四次,2013年2月,被评为政协曲靖市三届委员会优秀委员;2014年2月,在政协曲靖市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对土地深沉的爱,让赵德柱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而他感觉到,这片土地回报给他的,远远地超过了他所能给予的片土地是他的牵挂,是他的灵魂,这片土地托举着他的脚步,让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坚实。














 


【刷新页面】【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建议 下一篇:杏林花开--记曲靖市中医医院张颖医生
Copyright 2009-2023 九三学社曲靖市委员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288号

滇ICP备19006813号-1
电话:08743139059  地址:曲靖市麒麟区玄坛街72号 Email:Qujing9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