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期:
全站搜索:    
· 首页_史海钩沉
缅怀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
发布:2018-08-31 来源:转载 浏览:47714

作者:牟宝恒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名文聪,安徽合肥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曾先后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教授。先生一生著作宏富,学术造诣精深,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 

    刘文典少时在安庆读书时,就深得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陈独秀夸他为“近三百年中第一人”。1907年,十八岁的刘文典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赴日本留学,曾学习自然科学,后随章太炎先生学习国学。1912年回国,在上海于佑仁、邵力子办的《民立报》,任编辑。也就在这一年,袁世凯为复辟谋刺宋教仁,宋遇害时,刘因随陪在侧也遭枪伤。1913年,刘文典在日本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并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1916年,刘文典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国,并受刘师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当时年仅二十七岁。其间他曾在《新青年》担任编辑,并经常以“刘天明”的笔名撰写文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27年,刘文典到安徽创办安徽大学并任校长。1928年,安徽发生学潮,当时恰好蒋介石在安庆,就召见刘文典,责令他交出共产党的名单,严惩肇事者。刘文典当面顶撞,说他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并以情况复杂为理由,不肯惩办学生。蒋介石骂刘文典是老封建、学阀,刘也毫不客气,当面骂蒋是新军阀,蒋勃然大怒,叫卫士把刘文典抓起来,扬言要枪毙他。后经蔡元培先生力保,蒋才将他释放。章太炎先生对刘文典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的气节,非常赞赏,特赠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首推弥正平”。此后,刘文典回到北大,后又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系主任。“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刘文典不甘心作日本帝国主义的顺民,随清华大学辗转来到云南,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迁回北京,刘文典则留在云南大学任教。 

       刘文典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等国文字,尤精国学。他一生致力于词章和校勘之学,造诣很深,著有《淮南鸿烈子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校补》、《三馀札记》等书,译著有《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论生命之不可思议》。先生治学严谨,精深邃密,他壮年所成的《淮南鸿烈子集解》,胡适为之序曰“叔雅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庄子补正》,陈寅格先生作序曰“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慎也”。他在云南大学讲授唐代名家著名专集,为了全面了解历史背景,他熟读了新旧唐书,云大图书馆所藏四部备要本新旧唐书的红笔点句,均为先生所点。刘文典对唐诗颇有研究,尤其对杜甫、白居易有深厚功夫。1956年刘文典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问他:“你最近在研究什么?”他回答:“我在研究杜诗,研究完杜诗,再研究白居易。”毛主席说:“很好”。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被评为一级教授。他一生以教书为天职,乐育天下英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许多都成了知名的教授。1957年反右斗争时,刘文典受到冲击,他抱病参加整风运动。1958年7月,刘文典因患肺癌,又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

        刘文典于1956年经许德珩先生和曲仲湘先生介绍加入九三学社,他与曲仲湘、方国瑜、秦瓒等人一同创建了九三学社云南最早的地方组织——九三学社中央直属云南大学小组。他曾被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文典先生离开我们已四十五年了,而他的学识、气节和品质却一直为世人所景仰,他的爱国和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刷新页面】【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以身许国铸丰碑 下一篇:一个纯粹的人
Copyright 2009-2023 九三学社曲靖市委员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288号

滇ICP备19006813号-1
电话:08743139059  地址:曲靖市麒麟区玄坛街72号 Email:Qujing9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