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新载体 | 发布:2017-11-15 来源:《寥廓》 浏览:47128 | 中国经历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一道道丰富多姿的城市风景。但雾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空间拥挤、千城一貌、资源流失、摊大饼式盲 目扩张等“城市病”也随之而来,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宜居舒适” 成为人们的渴盼。2015 年 12 月,时隔37年后,中国再次召开最高级别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未来发展勾勒了路径,翻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地处边陲、素具“入滇锁钥” 之称的曲靖市,在城镇化历程中,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历届历次会议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滇中经济圈” 的战略体系,城市规划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以规划作为重要引擎,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如何科学规划好、管理好城市是未来曲靖城市发展的一大挑战,也是将曲靖建设成富有活力、和谐宜居、独具特色之城的一大机遇。
完善交通体系规划,着力化解交通拥堵城市病
“开车难、停车难”,这一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成为城市病的一大突出问题,几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交通体系规划的不完善、交 通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该类城市病 的发病根源。
当下,我市大力推进城市主路 网的改造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市次干道(支路)交通微循环的畅通、停车配套设施(场)的数量、 种类、位置等同样是交通体系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因子,应予重视。同时,为防止或减少该类城市病在乡村蔓延,乡村停车场应纳入“美好 家园”整体规划(尤其是在人员密集区域的集市)。
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再现青山绿水
城市发展从追求速度逐步转向追求质量,环境容量成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依托因素。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成为当务之急。我市对中心城区空间体系规划,寥廓山、南盘江区域保护利用规划均作了大量工作,规划成果划定了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 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对推动和形成绿色低碳宜居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开发强度过高、空间布局拥挤现象仍普遍存在于中心城区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中;寥廓山系保护利用规划应与对大力开展生态修复齐抓并进;南盘江水系内河航运应结合其水资源承载能力及航道通行能力的可操作性充分论证。 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诗意地栖居,在生态保护和利用的双重奏关系中,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海绵城市
“逢雨必涝”是城市病的另一顽疾,坐标高程等数据缺乏科学性研究指导,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是致病的根源。
2015 年 8 月下旬的一场暴雨,冲垮了中心城区市政体系的防线。紫云路、职教园区及部分地下车库等多地被淹,再现了停车场变喷泉、车辆游弋马路、市民雨中看海的尴尬景象,下水道这一城市的“良心”品尝了苦果,曲靖市政没有经得起这场风雨。加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这一话题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尽快规划建设曲靖型海绵城 市,加强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 杜绝城市内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迫在眉睫。
把住安全关,规划建设安全城市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 , 各类高层建筑、复杂功能的综合体、地下建筑相继涌现;《曲靖市燃气专项规划》成果获批准,曲靖“燃气时代” 渐行渐近,CNG母站、加油加气站、 输油输气管道的规划布点也应运而生,高层综合体争相展现都市繁荣, 天燃气即将点燃市民幸福生活,同时也增加了火灾荷载,城市所面临的火灾风险越来越高。
把住安全关,增强城市抗御火灾和应急救援能力,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消防安全工作亟待解决, 城市消防规划与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应纳入总体规划中,并把消防安全 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 个环节及各个领域。
挖掘地域特有“基因”, 传承延续历史文脉
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是塑 造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是城市印 象与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 , 我国城市面临着 不同文化的撞击 , 由此带来了城市 风貌的剧变,众多城市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快速推进的城市改造 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城市风貌和个 性,形成“千城一貌”,特色危机不同程度笼罩着各个城市。
我市在规划建设中城市风貌 也难免地步入“特色危机”,主要 表现为:风貌较为杂乱、缺乏组织; 历史传统文脉在城市建筑风貌上体 现薄弱;城市形态、建筑风貌特色、人文场所精神的形成和演进过程缺 乏深入研究。城市风貌虽不能进行 一次文艺复兴,但确需针对性强的 城市风貌规划引导,深层次挖掘、 延续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 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科学引导传统村落规划, 在变迁中留住记忆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作 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议题 , 是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 改善人 居环境 , 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举措。
我市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 在全市分布有彝、回、壮、布依、苗、 水、瑶等 7 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滚 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极具乡土 文化传统文脉的生存空间及生活习 俗,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系的生态美韵,勾起人们无尽的 绚烂与憧憬,其古朴就像是残阳下 的那条幽幽石径……在城镇化进程 中,对村落进行的规划再建、再生 过程,其曾经含蕴秀美婉约的建筑 美学风格和自然、质朴的人文精神 日益被新的建筑活动主题同化,使 得村落空间格局被大幅改变、村落 的特色逐渐丧失。在城乡统筹一体 化进程中,科学处理好演变与传承 的平衡,着力保护丰富的民族建筑 元素、人文艺术,尊重传统村落的 景观格局,是体现其社会文化综合 载体能力的重要举措。 | 【刷新页面】【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九三学社传统”的表述及其演变 下一篇:九三学社与反美扶日运动 |
|